2015-03-21 王德岩 幼儿100(教师版)
这是中国教育报刊社·人民教育家研究院旗下“幼儿100(教师版)杂志”微信的第340篇文章。
【文章为北方工业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德岩为《幼儿100》写的独家专栏,望尊重原创,转载务必联系后台,分享请随意】
幼儿美育是一个集中了大家众多问题的话题。该怎么对孩子进行美育?绘本阅读是不是美育最好的方法?应该在多早的时候让孩子学习音乐?钢琴、小提琴等哪一种乐器更适合孩子学?孩子画画学哪种好?国画和书法与现代美术比,学哪个更好?如何能发现并培养出一个郎朗、盛中国乃至莫扎特?
经验告诉我们,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的、确定的答案,这只是艺术层面的纠缠。但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可以回归到幼儿教育的根本之道,回到现代幼儿教育建立之初心,获得回答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思考框架。
正因如此,我们所能提出的幼儿美育的第一原则是:不破坏孩子成长的生态。
这样一个原则,是现代幼儿教育哲学的自然引申。影响我国现代幼儿教育最深的,一是欧洲的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体系,核心是来自卢梭哲学的“自然”主义教育观;二是美国杜威、孟禄的实用主义体系,重视游戏,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“教育即生活”。
当下,幼儿教育哲学有一个新的关键词是“多元”,其科学方面的影响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;实践方面的影响来自瑞吉欧的探索,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新的幼儿心理和成长地图。
“自然”和“多元”都可以归结为生态原则。幼儿的成长也好,美育也好,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以幼儿为本位,自发、均衡、健康的环境和生态。对幼儿成长生态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家庭、学校、社会,但随着孩子的长大,社会、学校对其影响会越来越大。
这个原则认为孩子不是一张白纸,可以由我们在上面任意画出我们想要的画。孩子自身已经各具色调和纹理。这个原则赋予家长、教师和社会教育者的是一个守护者的角色,努力的方向只是培育泥土,均调环境,撑出一片天空,就像《老子》所说的“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”。孩子是种子,他们心中已经充满了美丽的色彩和画面。通过观察发现,顺着孩子的天性,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画出自己的图画。这样做的时候,孩子的人格成长是一个整体,环境也是一个整体,只追求单一的色彩和目标都会破坏健康的生态。
符合这样一个原则,不管是什么方式,都可能是好的美育方式。但如果破坏了幼儿的成长生态,再好的方式也会带来恶果。绘画也好,涂鸦也罢,只要是孩子的兴趣所在,乐在其中,就是好的。但如果一心想着的是去参赛获奖而不管孩子的好恶和节奏,就可能是坏的。钢琴是好的,古筝也是好的,但如果一味地追求考级而逼着孩子去勤学苦练,就可能是坏的。风靡一时的铃木教学法,确实培养出很多专业的音乐演奏者,但也受到很多教育家单一化培养的批评。有人认为即使是其中的最成功者,在幼童时期的每一天用这么长的时间练琴,也会伤害孩子其他方面的均衡成长。
在幼儿的生态要素中,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想法和心态。接纳各类孩子的胸怀,欣赏不同美的眼光,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,不被各种排名、舆论、成功学裹挟而去的定力,比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更重要。幼儿没有单一的美育,如果有的话,那就是生态式美育。
我们可以用花儿来作一比喻:幼儿如花,永远不会整齐划一。花儿有的在春天开放,如迎春吐黄,如桃之夭夭;有的迟至秋天才盛开绽放,如菊之傲霜。正是有了这样的次第,我们才能享受到四季轮回的美景。每一朵花的魅力是不同的,有的如芍药般色艳,有的如兰花般香远,有的如牡丹般形美,更有的如蒲公英般乘风而舞。它们都能以此招蜂引蝶,把自己的生命散播四方,传递久远。以看花的心去看孩子,我们才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美,才能耐心地等待孩子以他自己的节奏绽放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:“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”。教育者的工作更像一个农民,更像一个园丁,而不是一个工人。我们不是在制造标准的产品,而是在耕耘与呵护。
好的教育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,要给每一个类型的孩子平等发展的机会,给孩子身上不同的智能以发展的机会,给孩子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。大家不要都蜂拥到一朵花上去找春天,万紫千红才是春。
(文章源自《幼儿100》(教师版)2015年3月刊,望尊重原创,转载请务必联系后台。)